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身边的事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武强名人轶事

    信息发布者:何春华
    2017-07-10 11:11:52   转载

    武强人重学尚文,宋代创建庙学,清康熙22年创办义学,乾隆9年创办滹阳书院,深厚的文化积淀,使武强境内毓秀钟灵,人才辈出,在封建社会中,先后中举者146名,进士24名,状元1名。其中官至宰相1人,一品大员1人,二品官2人,三品官5人,其中既有以雄才远识、光辉业绩彪炳于史册的英名人物,也有以聪明智慧、文韬武略造福一方的乡贤名宦。他们,或为文官,或为武将,无不蹈循武强“武之七德”的优良传统,在治国兴邦中彰显出奇杰才智。
        在明清武强县乡贤祠中供奉的乡贤中共13人,他们是:后魏的开国男济州刺户孙惠蔚;北齐大理寺卿、博陵太守苏琼;唐代徐国公、尚书右仆射刘幽求;元代翰林院编修牛继志;明代汉阳知府李演,明代四川参议美术;明代翰林院编修欧阳唤;明代欧阳府通判贾亘;清代通奉大夫张镇;清代宁波知府张景跃;清代山西监察御史张星法;清代郎中赠通奉大夫张星辉;清代赠工部待郎刘怀志。
        北朝大儒孙惠蔚
        北史第八十一卷•列传六十九《儒林上》中对孙惠蔚进行了立传介绍,“孙惠蔚,武邑武遂人也。年十五,粗通《诗》、《书》及《孝经》、《论语》。十八,师董道季讲《易》。十九,师程玄读《礼经》及《春秋三传》。周流儒肆,有名于冀方。”
        北魏太和初年(477年),孙惠蔚被武邑郡举办为孝廉(古代在没有科举制度之前,由地方推举统治人才的科目,相当于今天的后备干部),对策于中书省。时中书监高闾因相谈荐,俄为中书博士,转皇宗博士。高闾被皇帝敕理雅乐,惠蔚参与其事,乐成之后,高闾上奏请集朝士于太乐,共研乐章。秘书令李彪,自以为自己有才,对乐章挑剔狡辩发难,高闾让惠蔚出面与李彪辩论,辩得李彪哑口无言。当朝的黄门郎张彝,常与惠蔚进行学术交流,每逢上朝奏事,经常先找惠蔚征求意见。太和十七年(493年),孝文帝南征,请惠蔚参与有关事宜。太师冯熙去世,由惠蔚监管其丧礼。后来,惠蔚与李彪以儒学成为相知的朋友,到李彪升至尚书,惠蔚仍为太庙令,孝文帝曾从容的说:“道固既登龙门,而惠蔚犹沈涓浍,朕常以为负矣。”惠蔚虽久滞小官,但深通塞,无孜孜之望,彰显着儒士的高尚情操。太和二十二年(498年),惠蔚待读东宫。北魏在初议设宗庙时,七庙以平王为太祖。孝文帝议定祖宗,以道武为太祖。祖宗虽定,然昭穆未改。至孝文帝死后,将神主于庙,此时引起争议:侍中崔光兼太常卿,以为太祖既改,昭穆以次而易。兼御史中尉、黄门侍郎邢峦则认为太祖虽改,昭穆仍不应更改,乃写奏章,欲弹劾崔光。崔光和惠蔚说:“此乃礼也,而执法欲见弹劾,思获助于顾学。”惠蔚答:“此深得礼变。”遂寻为书以与崔光,赞明其事。崔光以惠蔚之书呈送宰辅,宰辅召集惠蔚、邢峦庭议得失,尚书令王肃又助峦,而峦最后以理屈而停止弹劾。
        宣武帝即位(500年)后,惠蔚仍在左右,敷训经典。自冗从仆射迁秘书丞、武邑郡中正。惠蔚既入东观,见典藉未周,便及阅旧典,先无定目,新故杂糅,首尾不全,有者累裘数十,无者旷年不写。或篇第剥落,始末论残;或文坏字误,谬烂相属。卷目虽多,全定者少。报请依前丞卢昶所撰甲乙新录,欲?残补阙,损并有无,校练句读,以为定本;次第均写,永为常式。其省先无本者,广加推寻,搜求令足。然经记浩博,诸子纷纶,部轶既多,章第纰缪,当非一、二校书者可胜任。惠蔚求令四门博士及在京儒生四十人,在秘书省专精校考,参定字义。皇帝下诏许办。
        惠蔚后为黄门侍郎,代崔光为著作郎,才非文史,无所撰著。迁国子祭酒、秘书监,仍负责史事。延昌三年(515年),追赏讲定之劳,皇封其为枣强县男。明帝初(516年)惠蔚出任济州刺史。还京,除光禄大夫。北魏以来,儒生寒宦,惠蔚最为显达。
        惠蔚名字初为一个蔚字,因正始(正始为皇号,504年)中,侍讲禁宫之内,夜论佛经,颇得皇帝赏识,皇帝下诏在蔚前加“惠”字,号惠蔚法师。
        惠蔚卒于官任,赠瀛州刺史,谥曰:戴。其子伯礼袭封。
        惠蔚之子伯礼善隶书,位国子博士。
        孙惠蔚作为北朝时名冠一时的大儒,在武强历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影响。清代康熙三十年任武强知县的洗国干曾撰文写道:“谓何武强邑肇安平地称首善,人文?峙接恒麓之高垂,材彦渊??滹沱之秀润,逖稽往昔近暨兹孙惠蔚之淹贯博通、?正雅乐,……”从这可以看出孙惠蔚不愧为武强历史名人。而且,其后人孙伯礼、孙灵晖、孙万寿在武强历史上也有着重大的社会影响。
        惠蔚族曾孙孙灵晖,从小明敏,有器度,得惠蔚手录章疏,研精寻问,更求师友,《三礼》、《三传》,皆通宗旨。然而他仍虚心向鲍季洋、熊安生等名儒请教疑滞问题。对于灵晖的发明,鲍季洋、熊安生从无异议。灵晖被举冀州秀才,射策高第,授员外将军。后以儒术甄明擢升大学博士。迁北徐州治中转潼郡太守。北齐天统(565年)中,皇帝下令朝臣推举可为南阳王绰师者,吏部尚书尉瑾推荐,灵晖被定为国子博士给南王讲经,南王虽不好文学,亦甚相敬重。南阳王绰除定州刺史,灵晖仍随之镇。对绰的猖獗所为,灵晖唯默然忧悴,不能谏之。绰上表章转请灵晖为王师,以管记马子结为咨议。朝廷以王师三品启奏不合未允。之后,后主于启颁手诏:“但用之。”儒者灵晖甚以为荣。绰解除大将军,灵晖以王师领大将军司马。绰被杀,灵晖被解职。自从焯死后,灵晖逢七日至百日,都为焯请僧行斋行道。灵晖北齐灭亡后数年而卒。其子孙万寿,字仙期,一字遐年,聪明机警,博涉经史群书,俱通大义,善属文,有辞藻,尤工诗咏。在北齐末时,仕为阳休开府行参军,至隋朝文帝时,受禅,滕穆王引为文学。万寿衣冠不整,配防江南。行军总管宇文述召典军书。万寿本自书生,从容文雅,从军后郁郁不得志,曾写五言诗《赠京邑知友》,诗至京,盛为当时传颂,天下好事者,还书写在墙壁上赏玩。后归乡里,十余年一直不顺。仁寿(601年)初,拜豫章王长史,也非其爱好。主转封于齐,万寿即为齐王文学。当时,诸王官属,多被夷灭,由是深感不安而谢病离任。后被授大理司直,卒于官。
        “和谐”太守苏琼
        自古以来,创建和谐社会并非易事,而在封建社会的北齐时代,却出了被称作“能臣”的太守苏琼,他以“和为贵”的文化理念来化解方方面面的矛盾,以和谐赢得了一方百姓的赞誉。《直隶深州总志》和二十五史《北齐书》都对其创建和谐的事迹有过详细记载。明清时代,苏琼是武强县乡贤祠中供奉的乡贤之一。
        苏琼,字珍之,武强县人。父亲苏备,在魏官至卫尉少卿。苏琼幼年时跟随父亲到边界去,曾拜见东荆州刺史曹芝。曹芝开玩笑问他说:“你想不想作官”?苏琼回答说:“设立官职,选人以充任,并不是由人去找官做”。曹芝对他的回答感到惊异,便让他作自己将军府的长流参军。
        (一)
        北齐文襄帝高澄以仪同的名号开府设置属官,把苏琼召为刑狱参军,经常鼓励并慰劳他。并州曾经发生强盗抢劫的事,长流参军追查此事,被怀疑为强盗的人经过拷问已招认,丢失财物的人家都认定他们是强盗,只是没有找到抢劫的赃物。文襄帝把案子交给苏琼彻底审查,于是另外追查到元景融等十多个人,并且找到了赃物和证据。文襄帝大笑,对先前那些胡乱牵连为强盗的人说:“你们这些人如果没有遇到我的好参军,差一点被冤枉而死”。
        朝廷任命他为南清河郡太守,南清河郡盗贼很多,苏琼到任后,百姓和官吏都肃然起敬,犯法偷盗的事再也没有发生过。有时外郡的不法之徒,擅自从南清河郡经过,没有不被捉住送交官府的。县百姓魏双成丢了一头牛,怀疑是同村人魏子宾偷的,便把他送到郡上,苏琼经过仔细查问,知道魏子宾不是偷牛贼,当即把他放了。魏双成告状说:“府君你把盗贼放跑了,我们老百姓的牛又往哪儿去找呢”?苏琼不理睬他,暗中下去查访,时间不长便抓到了偷牛的人。从此以后,南清河郡的百姓放牧牲畜时不加收检,大都散放在野外,说:“只管放心地交给苏府君”。有个邻郡的富豪带着财物到南清河郡存放以躲避盗贼,被盗贼追得很紧,便对他们说:“我的财物已经交给苏公保管了”。盗贼便离去。平原郡有一个会法术的巨贼刘黑狗,他招纳党徒,并和海外有联系。苏琼治下百姓虽然和刘黑狗村子靠村子,都没有牵连进去。邻郡的人因此佩服他的德行。南清河郡原来作贼的一百多个,都充当苏琼的耳目,民间好事坏事,及官吏们喝百姓一杯酒,苏琼无不立即就知道。
        (二)
        苏琼生性清廉谨慎,找他办私事的信他连拆都不拆。道人道研任济州沙门统,财产极多,在南清河郡放了不少高利贷,先前常得到郡县官吏帮他催债。当他来拜见时,苏琼猜到他的意图,每次见到他便谈论寻问佛法,言语极其严肃恭敬,道研虽因讨债多次前来,都没法说出口。他的弟子问他其中的原因,道研说:“我每次见到苏府君,他就直接把我带到青云中,哪有可能谈论地上的俗事”。南清河郡人赵颖,曾作过乐陵郡太守,八十岁告老归家。五月初,他摘了两只新产的瓜,亲自来送给苏琼。赵颖仗着自己年纪大,竭力请求苏琼收下,苏琼于是把瓜留下了,但却把瓜放到大堂的梁上,竟不切开吃。人们听说苏琼收了赵颖的瓜也争先恐后地给他送新摘的瓜果,来到门上,才知赵颖送的两只瓜还放在那儿没有动,大家你看着我,我看着你,只好回去。
        (三)
        有个叫乙普明的百姓,兄弟俩为土地发生争执,多年没有争出结果,两人各自寻找证人,竟拉了一百个证人。苏琼把乙普明兄弟叫来。对着那些证人说:“世间兄弟难得,田地易求,假如争到了土地却失去了兄弟,你们的心情如何”?说着便掉下了眼泪,大家无不哭泣。乙普明兄弟磕头请求让他们出去再想一想。两人已分开住了十年,现在又住到了一起。每年春季苏琼招集博学的儒生卫?隆、田元凤等人到郡学堂讲学,郡吏们处理公务以后的闲余时间,苏琼都让他们来读书,当时人把官衙称为学生宿舍。苏琼禁绝不合礼制的祭祀,教导百姓婚娶丧葬都要讲求节俭,遵守礼仪。养蚕的月份,他预先在全郡公布绵和绢的长度式样,徭役赋税的先后都有明确规定,每当国家收纳赋税、征派徭役时,苏琼总是最先把事情办好,郡县官吏一般不会因延误而受到极轻的处罚。当时其它州郡全都派人到南清河郡,寻问苏琼处理政事的方法。文宣帝天保年间,南清河郡内发大水,百姓受灾,有一千多家揭不开锅。苏琼把郡中有粮食的人家全部召集来,亲自向他们贷粮分给挨饿的人。州却按户征收租税,并且想追查苏琼向百姓贷粮的事。郡主簿对苏琼说:“虽说是哀怜那么饥饿不堪的百姓,恐怕要连累府君得罪”。苏琼说:“我一人获罪,便可救活近千家人,还有什么值得怨恨的呢”?于是给朝廷上表,陈述情况,结果州既没有派人征收赋税,也没有派人查问苏琼,受灾的人家也平安地度过了困难。这些人抚爱子女,都说:“是苏府君给了你生命”。苏琼作了六年南清河郡太守,百姓们的心都向着他。所以该郡没有一个人有案子向州申诉过。先后四次上表报告政绩,苏琼都在所有郡太守中排在最最上等。后因居丧离职,老熟人送来的财物,他一概不收。不久又让他出来作官,任命他为司直、廷尉正,朝中官员都为他感到不公平。尚书辛述说:“苏琼为人正直,名实相符,不必忧虑他得不到升迁”。
        (四)
        在苏琼任南清河郡太守时,裴献伯任济州刺史,裴献伯为政严厉,专用刑法,而苏琼却施行恩惠,养育百姓。房延?就任乐陵郡太守,从济州经过。裴献伯问房延?自己在外面的名声如何,房延?说:“只听说太守善良,刺史残暴”。裴献伯说:“受到百姓称颂的人并非就很公正”。房延?说:“这样说来,黄霸、龚遂这些古代著名的清官在你眼里反倒成为罪人了。”后朝廷有令,让每州推荐清廉而有才干的人。裴献伯因为先前曾说过那些话,担心会遭到苏琼的陷害,而苏琼却为他长期受屈得不到提升向朝廷申诉,谈起这事的人都推崇苏琼为人公正。毕义云任御史中丞,凶猛残暴,法官们都畏惧他,不敢违背他的意图。而苏琼审理案子却尽量保证公平,得到昭雪的人很多,大理寺各衙门处理的案子须经尚书省复查,便是从苏琼开始实行的。
        苏琼升任尚书三公郎中,赵州、清河、南中等地经常有人来报告有人谋反,先后都交给苏琼追查,很多人被平反昭雪。尚书崔昂对苏琼说:“如果你想建立功勋,博取名声,应当再想想其它法子,你却多次为谋反作乱的人洗雪罪名,干嘛把自己的生命看得那么不值钱”?苏琼严肃地说:“我昭雪的都是被冤枉的人,决不放过那些谋反作乱的人”。崔昂感到极其羞愧。京城里的人称颂他说:“判案无疑苏珍之”。
        升任左丞,代理徐州刺史的职务。徐州城中五级寺突然有一百座铜像被盗。官吏审察的结果,在五级寺四周防守住宿以及有迹象而受到怀疑的人,被逮捕来的有数十人之多,苏琼一下子把他们全都释放了。五级寺的僧人来抱怨苏琼不给他们追查盗贼,苏琼让僧人们回去,并告诉他们说:“你们只管暂且回去,我查到铜像后自会给你们送来”。过了十天,苏琼将盗贼姓名与赃物存放的地方写出来,派人直接前去搜捕,全都找到真凭实据,盗贼们老实招供,僧人和百姓都惊叹敬服。
        先前曾有规定,淮河两岸的商贩不得擅自渡过淮河进行贸易。当时淮南发生饥荒,苏琼上奏朝廷,请求让淮南的人到淮北买粮。后来淮北的百姓又受饥荒,他又请求让他们到淮南买粮,于是淮河两岸可以贸易来往,彼此都得到了好处,淮河两岸的水陆物产,竟运到了黄河以北。后来苏琼在任大理卿时北齐便灭亡了,在北周又担任博陵太守。
    中兴唐室的刘幽求
        刘幽求,学识渊博,有胆有识,机敏善断,为唐室中兴立下了汗马功劳,是武强县历史上出现的唯一的一位宰相高官,也是武强县历史上得到伟人毛泽东点评过的官吏。
        公元707年,武则天退位,中宗复位,立韦氏为皇后。韦氏欲效法武后,处处干预朝政,进而企图君临天下。唐景龙四年(公元710年),韦氏急于篡政夺权,竟用药饼将中宗毒死。之后,又秘不发丧,私改遗诏
        ……在这国难当头,刘幽求协助相王李旦第三子李隆基(即后来的唐玄宗),与内苑总监钟绍京秘密策划,攻入大明宫,诛杀了妄想谋夺社稷的韦后和安乐公主及余党,平息了韦氏之乱。为安定内外,一夜间,发诏书号令百余道,尽出刘幽求之手。
        宫廷政变平息后,谁承皇位?刘幽求等极力支持相王继位,相王本人固辞,幽求转请李隆基进言曰“从前相王已登皇位,众望所归,今人心未靖,国难初纾,相王岂得守小节?请早继位以镇天下!”在刘幽求等人的力谏下,相王李旦遂复位称帝,是为睿宗。
    睿宗复位后,立谁为太子,一时主意不定。按制立长子应是宋王成器,若论功应是三子平王李隆基。兄弟俩侦知父意,互相推让。故而睿宗难下决心,遂召问群臣。这时,还是刘幽求首先进言道:“能除天下大祸者,当享天下大福。平王功劳最大,德亦最贤,况宋王成器已有让词,自应立平王为太子”。遂平王入主东宫,立为太子。712年,睿宗禅位于太子,李隆基继位,是为玄宗。因幽求累立大功,被援中书舍人。爵中山县男,授二子五品官,二代俱赠剌史。后立进尚书右丞徐国公,增封户至五百,于有加。景云二年迁为吏部待中,先天元年又升为尚书右仆射。(在唐代,右职比左职大)。晋封其为右仆射。武强县志《唐睿宗诏增封侍中武强刘幽求邑户》中还说:“子子孙孙,传国元绝,特免十死,铭诸铁卷,以传其功”。然而,意想不到的是因姚崇、卢怀慎妒忌而上书弹劾,被贬为睦州刺史,削减实封户600。在迁往途中,因气郁死于途中。享年61岁。死后赠礼部尚书,谥号为文献。唐开元6年(718年),帝诏幽求配享睿宗庙庭。建中年间,追赠司徒。一代伟人毛泽东,在读批《旧唐书》卷九十七时,曾对刘幽求挥笔点评“刘幽求能伸不能屈,年六十一,以恚死”。
        刘幽求一生中很有文才,在《全唐诗》中收录其诗一首名《书怀》的律诗:“心为明时尽,君门尚不容,田园迷径路,归去欲何从”?
        状元牛继志与重修庙学碑记
        在元代97年的统治中,武强县出了三个比较显赫的官吏,一是状元牛继志;二是官至东武州节度使的李春;三是官任深州知州的孙维贤。三人中,惟牛继志最为显赫。
        牛继志,家系现在的街关镇夹圹村,他于至正十四年(1354年)考中左榜状元,是整个元朝的16名汉人状元之一,是武强县两千多年中的唯一的一位状元,是衡水市在元代的唯一一名文科状元,也是衡水地区在历史上出现的最后一名文科状元。
        史志记载,元朝开国45年后,恢复开科取士,规定:凡中选的进士为两榜,蒙古人和色目人一榜,称右榜,为上;汉人(包括南人)为一榜,称左榜,每科取左、右榜状元各一名。整个元代共取状元32名,其中汉人状元16人。武强县牛继志跻身状元后,授任为翰林、国史院编修。至正十五年(1355年)改任承事郎、太府监、右藏库使三宝奴等职。
        牛继志虽为状元,但对家乡之事颇为关注,他曾为县城三皇庙撰写碑记,还为庙学撰写碑记。武强庙学创始于宋代,金末毁于战乱。元代至元十九年(1282年),知县岳德润进行了重建。到63年后的至正乙酉和丙戌两年,连发大水,庙学变成危校。到1356年,新县令鲁邦彦对庙学进行了重修。其间,牛继志目睹了一些官员对教育的冷漠,也目睹一些官员对教育的重视,因此他对重修后的庙学以高屋建瓴的笔锋撰写了《武强重修庙学记》把兴办教育的重要性阐述的入木三分,十分深刻:“武强,古武遂也,唐以来称今名,国初隶深,今隶晋”。庙学在城之东南。陬金季毁于兵,至元十九年邑侯岳德润始即故址起正殿,塑先圣先贤像,厥后,邑之监舆尹稍稍各有营建,殿?门墉亦已略具。至正乙酉(1345年)大水,丙戎又水浸泊神座,邑人欲为塑,望礼当虽知向慕不得己,尽以望洋。去水即退,尤甚惟时立者视为故,常漫不如意,至甲午(1354年)乃得今南阳周侯名字鲁字帮彦为之尹,下车瞻谒,深以为惧,有志修葺,以军务倥偬末遑也。越二年,丙申(1356年)大熟,侯曰:“嘻!此其时矣。”乃谋诸监县昔宝赤公,遂慨然以倡,邑之诸生起而助之者若干人。鸠工庀林程功课役不懈,朝夕起正殿,广各三楹,宏敞监整巍,如翼如丹,朗碧彰翔鸟,又撤旧殿材木,应门高卑广狭,得正殿七(漆)之,五神像之尘垢者新之,贤之欹坠者理之,辟中堂,易棂基,起论堂,修馔次,师有居,生有馆,然后缭以周垣,荫以佳植,沉沉肃清,穆穆渊邃。武强庙学遂为燕赵之最。经始于是年八月,断工于明年三月,时继志以内艰处乡里,训导李俨仲威以学校之建,莫若周侯之盛,且备也,徵于言以记之,予以忧辞不得,以荒菲辞又不得,因有所感而为之,言曰:古之兴教化而宾从者学校是也,学校彝伦所赖以序,风俗所赖以美,人心所赖以正,邪说所赖以熄,先王所以承天立命化民成俗者于此。乎在岂徒盛豆边繁,仪节以为粉饰承平之具哉。迩来泰宁既久安而忘危,武备不修,文治日弛,达官贤宦每自比于须达给孤以徼冥福,视学校教化以为是无关于政治也,而置之。一日,妖寇侵起,竟执左道,以乱首大河以南,江淮之上流血数千里于戏,不既惨矣?乎向使学校之教化彝论序,而风化美、人心正、邪说熄。彼波僻支,离离说假,福田地狱以诱诳我民者,无自而入,又熟肯与之?同恶哉?周侯以视篆倥偬之际供?奔走之余汲汲焉,以兴学立教为重,所谓弥患于无形,销乱于未盟,化呻吟之苦而为?诵之声,较之摧强敌,破坚阵执俘折馘以自售于首功之赏者,其贤不肖何如也,是为证。
        侯世卿与《邑侯刘公生祠记》
        侯世卿(1535--1604年),字国辅,号贞轩,生于明嘉靖十四年六月二十九日,为武强县周窝乡郭院村侯姓高祖广第6代孙。
        世卿自幼刻苦嗜学,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。明隆庆丁卯(1567年)中举人,翌年中进士,授山西大同府推官(主管勘问刑狱),精明强干,政声显赫。戊辰(1569年)母故,回家守孝三年。庚午(1571年)补缺河南开封府。辛未(1572年)父故,又回家守孝三年。开封有在京为官者,十分了解世卿,请于吏部悬缺以待。世卿守孝期满又到开封任职。他有才干,办事敏捷稳健。听审断案心存忠直,详查案情细节,以大量证据立辩,前后平反冤狱百余案,他曾直接调阅审核一些州县钱粮,贪侵者治罪,无辜者得清白。
    大奸臣严嵩伏法,朝廷上下争权夺势,互相倾轧,而揣影附声者各有所主,以为靠山。宰相(高洪)用其亲信,凡要害之职不给不贪脏送礼的清官去做。万历丙子年(1576年),世卿以主政之官迁任户部主事,后晋升户部员外郎、郎中(郎中为司官最高职位,主事官职最低)。在户部,曾奉命督饷通州,征缴白银57000多两,不贪1锱(4锱等于一两)。奉命到淮安稽核运河漕运,使凌某不得不将4种税上缴国库。世卿马不停蹄为国操劳,打击蠹虫,自己却不贪1锱,蓟地商民曾为他立生祠于以颂扬。
        淮安榷税复命之后,冢宰重其才,想破格迁升他,知他清高,淡漠升迁,示意他聊事周旋,世卿摇头拒绝。于是循序任命山西兵备。
        山西欠收,民临饥饿,世卿召集粮贩子骡马数百匹,经请示用泽路(长治)官银10万两,给粮贩子到丰收的河南中州贩粮,山西百姓得以不饿死。他还在属城建立慈幼局,收养被遗弃的孩子,派人教他们读书认字,官吏办公之地成了孤儿慈的慈善课堂。
        其时,大盗杨南桥在阳城、沁水两县横行。世卿密授方略,剪除首恶,胁从皆散。考察地方官吏驻汾阳,去陈规陋习,处罚惩治奸滑官吏十余人,被处理之人皆闭口不敢抵赖。有叫宋廷兰的,流窜于阳、沁一带为盗,几任官吏拿他没办法,世卿亲自给捕快制定方略,很快便平息了盗贼。介休百姓常为用水打官司,世卿叫县令核实每户田亩,按田亩确定浇地时间,刻于石上,对诡刻者没收土地,使诉讼乃息。以后阳沁、介休两地皆为其立祠。由山西兵备迁升湖广按察使,之后,湖广之地,人性剽悍,健诉讼。世卿以公正严明而没人敢碰他。
        后由湖广按察使迁升云南右布政使(明代设两京十三省,布政使为省最高行政长官,清代则为总督,巡抚的属管,管一省的财赋、民政等)。世卿因患痰症,赴云南途中南方天气潮湿,病情加重,上表辞官乞归,从湖北清江返回故里。
        回乡后,不谈时政,不履公庭。耕田教子,门无杂宾。有人推荐他复出为官,一概不予过问,而一些宗教乡党,要好友人,常找他饮酒吟诗。凡涉及地方上相关利益之事,则身先士卒。滹沱河决口,冲塌护城堤,他出计用石头堵挡。他亲自躬督把守之堤坚固不浸,保县城不被水淹。凡遇灾年每每赈灾百余石(1石等于300斤),世卿回乡后开学馆,学子质疑,不吝赐教。御史大夫贾如式欲重修庙学,问计于世卿,世卿建议捐资,二人带头各捐10金以助,庙学得以修饰一新。
        世卿卒于万历三十二年(1604年)腊月十五,年69岁,世卿在回乡期间,曾为武强作《关王庙赞》、《重修城隍庙碑记》、《邑侯刘公生祠记》等文,文皆有自己的卓见,今天读来仍然隽永感人。如在《关王庙赞》中把民间传说的神深刻的揭示出其本质:“神为谁?首封汉寿亭侯,义勇武安王,实惟解梁之关公”。在《邑侯刘公生祠记》中更是深刻地指出:“治民易,感民难;感于一时易,感民于既去之后愈久而愈笃……”“夫鱼之思水,以水能生鱼也;鸟之思林,以林之能栖鸟也;民之思公,以公能庇民也……”说的多么富有哲理。现抄录《邑侯刘公生祠记》。(刘公:指1584年从山西到武强任县令的刘孔源,刘孔源在武强任职期间,修庙学,办实事,深受县民感动,武强人曾于1593年为其建祠,本文即侯世卿题写的祠记):“治民易,感民难;感民于一时易,感民于既去之后愈久而愈笃,若有所维系于中而不能去为尤难。立纲、陈纪、彰轨、峻防、严约束、树风声,有法必行,无令不信,使民斤斤然,谨守画一,誉日流而绩日著,可以言治。然革面而不孚心。
        令始而罔克,终所感则未也。尚德而缓刑后罚,而先训劳之。以抚字宁拙勿巧,需之以岁时宁迟勿速。周恤保爱渐靡渐洽,勤勤恳恳如慈母之育赤子。上之惠日溥于下而不炫其功,下之情日孚于上而不显其迹,此之谓感独治也,与哉!
        孔源刘公三秦杰士也,以名进士起家,初令临晋,而临晋治民甚感之。既以忧去,再则令我武遂。武遂陬壤,视临晋弗若。公至下令曰:烹小鲜戒扰,操割刀者审势,我治武遂惟能不扰,因其势而导之,务俾民利民,亦各知我意。
        无相扰而自失其利,于是锄豪强、驱城社、减讼轻徭、节孚祛冗。民有田畴公为植之;民有子弟公为诲之;民有醒顽弗率,公为委屈化之;民有穷独无养流移失所,公为赈给而抚绥之。
        告虽辰而不烦,法虽设而不恃。外若严而内则宽矣,始若严而终则宽矣。不急治功而治日崇,不猎声华而声自茂。
        无几而以卓异调滑,民感未已也,恨不能与滑急父母也;无几而以廉平司铨,民感末已也,恨不能为天子借冠也;又无几而以观察镇中州,民感未已也,恨不能使福曜重临,竹马鸠杖郊迎而庭颂也。
        感则思,思则永,永则弗谖。邑之士大夫偕诸父老为公建生祠,貌其像而尸祝之,以志其感。相率而问言之余,余谓;良吏惟汉为最盛,汉傅循吏独取其用宽和,巡阡陌、训雉度虎、团阁褰帷,治民以不治者。而钩钜摘发,刻意峻刑,专以威胜,不顾民之休戚,则置而弗录,意可识矣。
        公之治武遂,施仁心于政,寓美意于良法,真以不治治之。诚可蹑芳龚黄振乡卓鲁无?古循良之流。而民之祠之,其亦睹甘棠而加爱目岘山而系情者乎?夫鱼之思水,以水能生鱼也;鸟之思林,以林之能栖鸟也;民之思公,以公能庇民也。感之则然岂治之使然哉。
        祠之建也,材不约而聚,工以不日而成,成之斯记之,记之乃所以感之也。”
        一代名儒欧阳奂
        欧阳奂,字学章,武强县原小范镇人,明代被贯称名儒。其为嘉靖甲午解元,联捷成进士,1534年官任翰林院编修。
        欧阳奂不但学识渊博,而且特别崇尚名节。在任职期间,许多同事为爬上朝廷士大夫高官而明争暗斗,他一直坚持“敦内行笃”,不畏权贵能上能下。当时,奸臣严嵩把持朝政,有些人趋炎附势依附严嵩,而欧阳奂却立场坚定,从不讨好和投靠严嵩。后来,被严嵩一党弹劫,罢官归乡。回乡后,始以普通百姓自居,远近钦慕其名找其请教者接踵不断,他都以朋友对待,而对官宦之人却是另一种态度,时有一官,多次登门拜谒,皆闭户谢绝不见。
        欧阳奂在回乡期间,除与子弟生徒坚持切磋、讨论课耕读书之外,则著书立说。当时,武强作为京畿屏障,战乱和隶属关系频变,造成明代“武强志不详备,史迹多失”(见《深州风土记》),为弥补这一社会遗憾,欧阳奂凭借自己的卓识和才学,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对武强县志进行了修撰。历经多年寒暑,修志数十卷。该志掌辞严谨,内容详实,曾被直隶巡道许北麟称赞其志“……不分曹,不列局,不假众,手若迁(司马迁)固(班)之于史,欧阳公之于新唐书也。”欧阳奂在整修武强县志的同时,还著了《强斋文集》一部,并在武强留下了《关王庙赞》等名篇,凸显出其深厚的文识遂学。《关王庙赞》全文为:“维王抱英气以挺生,实雄伟而不群。守志孝以立节,奋勇武而策勋。当炎纲之鼎沸,叱云雷而俱起。识帝胄之英辟,誓驱驰而效隘。纷虎斗而龙争,若掣电而靴风。志兴复乎汉室,期剪荡乎群雄。善抚士而恩流,兼好古而激衷。携三略以事君,轻万人而无敌。或事变之俄罹,乃义气之愈扬。立奇效以酬知,秉辉烛而昭彰。论翊汉之丹心,若天青而日白。扣国士之正节,如火烈而金赤。乃功加于社稷,遂威震乎华彝。似虎蹲而熊踞,屹天柱而地维。覃精英之不泯,当受命于上帝。列祀典于群方,奠血食于永世。维今皇之有褒,乃肇建于先民。严春秋而祈荐,?苹藻其缤纷。飘雷旆而来游,骤云驹而忽往。凛英气之如在,钦应答之若响。显神灵以赐福,恒捍患而畀丰。兼阐化以裨俗,乃慕义而怀忠。揄名将之高风,仰忠臣之余烈。示堵之淳氓,益承而匪懈。希伐俭而绥良,同日月之精光。于百世而万年,国祚于灵长。”
        明代资深两画家
        武强,被誉为年画艺术之乡,不仅现代艺人荟萃,而且从读史接触的大量资料上来看,历史上书画艺人也早就人才济济,明代的画家辛继方和张仑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。他们的画艺在当时十分高超。他们之所以能在武强大展雄才,除了他们的天赋之外,实际上这与武强民间深厚的群众画业底蕴是分不开的,可以说,武强年画,确实是源远流长,根深叶茂。
        辛继芳,原籍武强人,其父辛金是明代镇江府同知。在其父任职期间,随父母读书并侍奉父母,以孝悌闻名;但后来,在学业上不乐进取,却攻起了诗画,绘画上很有成就。这很可能受武强县民间画业的影响。当时,武强境内有风光秀丽的滹沱河,并有名噪多年的“滹川夕照”、“长堤春色”、“芜萎霁月”等名景,这都为画家辛继芳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。《直隶深州总志》中说,辛继芳在武强除有《布衣稿堆金集》行世,境内的滹川八景山庄图皆其遗墨。
        张仑(?--1644年),字在天,祖籍正定府新河县。崇祯年间流寓武强,遂在武强定居。其通经史,有才华,但见当时天下大乱,遂放弃仕途功名,在武强以作画工绘为生。受武强世风影响,淡泊名利,整天饮酒作画为乐。其功底十分深厚,擅画葡萄,所画的葡萄图浓笔重彩,翰墨淋漓,“枝叶森森,然粒下垂对之浓荫香乳凉气袭人。”人们得其佳作,都被活灵活现的画面惊诧不已。人们向其求画,他往往似唐代诗人李白的性格那样,酒酣之后挥笔而成。武强旧县志和《直隶深州总志》中都记载,张仑性格猖介,客人或下人向其求画都应允;官宦富人求画则从不轻易而作,有些向他求画之人,常常是去他家几次都不见他作画,只见他饮酒,给他研好墨后也不动笔。越数日再去,十几幅栩栩如生的墨画已画好。张仑酒后,还常登上武强城楼四下眺望,别人问他在干啥,他说在作画哩……从这可以看出,张仑很注意观察生活,以开拓自己的创作视野。
        张仑的画曾名冠一时,1644年,张仑回原籍探亲,途经南宫时被流寇所杀。据传,其有诗集收藏在武强县的朋友娄倬文家。
        辛继烈上《题留武强疏》
        武强县,由于县域较小,加上封建社会区域封变频繁,致使武强不仅隶属关系多次变更,如属信都(今冀州)、乐城(今献县)、陆泽(今深县)、静安(今深县)、真定(今正定)、蒲阴(今安国)、晋县(今晋州)、深州(今深县)等,还曾在明代崇祯年间欲划掉武强县,把武强县归并到晋州境内。对于此举,引起武强人的极大反感和反对,为扭转这种局面,当时在朝中鸿?寺序班为官的辛继烈,代表武强人的强烈意愿,于崇祯十六年(1644年)以深刻有据、有理、有节的言辞向皇帝崇祯上了一道《题留武强疏》,使武强县得以区域保留。辛继烈的《题留武强疏》,不仅代表了武强人刚正、忠厚、淳朴的精神风貌,也反映出了武强县历代文人的深厚文化造诣。
        辛继烈的《题留武强疏》全文为:“鸿胪寺序班臣辛继烈谨题:为城守己固、民困宜恤、乞恩?旧。责成以安舆心、以存孑遗事。臣乡直隶省真定府武强县,城池虽为湫隘,士庶颇知忠义,止务朴实,不事纷华。如拾壹年□□南下臣乡,西破深州,南破武邑,东破献县,各相隔肆、伍拾里,惟武强一邑获安。去年,一闻□□绅衿依然同志,亿兆不改忠勇。除额数兵外,新设兵千五百名,制药贰万斤,不动分文于帑库,尽皆阖县之乐输。及闰拾壹月拾捌日,□□北破河间,突至臣乡。县臣郑君锡,亲率士卒,炮击远遁。众志成城,不关地利明矢。及南犯衡水,止离臣乡伍拾里,又被攻破。臣等家资尽捐,枯尽心血,无非为朝庭之封疆。前道臣檄下武强,将臣县归并晋州。壮士激烈,父老流涕,皆欲捐躯守城。绅衿名具于结,己申道臣在案。近有臣仆来京,臣乡于正月初四见邸报,又有科臣一本,武强归并之议,满邑惊惶,吁天无门。窃念武强城虽小而易守,民虽寡而实和。□□南犯万无一失,皆赖我皇上如天之福所垂庇也。臣等阖邑,室庐在焉,茔墓在焉,谁忍舍之,轻掷其乡?即纳粮输课,动经壹佰伍拾里之遥,地隔多盗之深州,保定之束鹿,士庶能无翼而飞耶?去官,则一县无主;废城,则四境无依。武强即云弹丸,见今保全无恙。县臣郑君锡。年方三十,中丙子科,家系武弁,防御有方。倘无故轻为弃掷,以万死坚据之封疆,作一朝丘墟之境界,恐无以慰阖县子民之望。嗣后万有一虞,晋州其能以鞭长遂及马腹乎?故必仍从旧制,谅亦仍从旧制,鼓励阖邑誓死坚守,庶殉国之气,百折不回,谅亦仁人所心恻者也。臣效职五载,惟知竞竞朝仪,未敢轻奏一疏。归并实切于己,不得不哀鸣于君父之前也。伏祈敕下,仍县制之旧,庶一邑获安,而孑遗可保矣。崇祯十六年正月  日题”。
        都察院左都御使“飞笔刘谦”
        刘谦,字益侯,号思庵,刘南召什村人,清学者,性聪颖,沉静,以文才和书法名闻世间。康熙十五年(1676年)中进士,十七年(1678年)考授内阁中书,后历任礼部主事、员外郎、郎中、鸿胪寺少卿、右通政光禄、太常二寺正卿、通政司通政使、工部右侍郎、都察院左都御史等职。
        刘谦从授官至礼部就任,总是晨出暮归,卷帙随身携带。前后三次出使蜀中;康熙三十八年(1699年)以礼部员外郎的身份任副考官;四十七年(1708年)以通政的身份任正考官;四十一年(1702年)以礼部郎中的身份任提督学政。期间,制订了《剑南学约十八则》,使蜀中文教为之一振。往年蜀中乡试,应试者不过千人。谦到后,猛增至五、六千人。刘谦选拔人才有方,考生无营私舞弊者,所拔皆为知名人士。
        工部任职时,尽职尽责,考校度支出入疏通钱法。在任都察院左都御使时,平反冤案,整理制定国家盐法,深得民心。他把人才视为国家的元气,重视选拔和推荐。如大学士朱轼、尚书励廷仪、大理寺卿汪隆、巡抚李馥、朱纲、巡按御使张应昭等,都是由他推荐选拔的名臣。对检举出的违法或有失职行为的官吏,刘谦则不畏权势,秉公办理,严加惩办。
        刘谦博学多闻。康熙皇帝曾多次召见他共商国是,并令他修撰《尚书传》,常赞其“有阁老之才”,为其书赠“廉平堂”匾额,并赐对联一副:“青云白石聊同趋,霁月光风更别传。”
        刘谦精于书法。据传,他奉旨书写“太和殿”匾,“太”字中的那一点尚未写上即悬挂之,当仰观者愕然之际,刘谦掷笔补点于“大”字之下,遒劲有力,观者无不叹服。“飞笔刘谦”之说随即传开。
        刘谦任左都御史时,因有人弹劾他与李光弟胡乱谈论道学,被责罚修河。他为修河卖田300亩、宅1处,以资助之。晚年回乡后,既无田养家糊口,又无宅院居住,但借了几间房安居下来,靠教书为生。他把自己书写的《白鹿洞规》贴在墙上,时常赏玩。
        刘谦在朝为官40年。辞官在家15年中,衣著俭朴,闭户著述,教授生徒,始终讲学不倦。当时,跟随他求学的人很多。其著述有《四书朱传纲目》、《周礼瀹义》、《廉平堂文集》、《制艺》等。刘谦的文才和功绩,受到同朝人的高度赏识,清代大学士李光弟和朱轼皆为其写有专传。
        名门望族“张半朝”
        据武强史志记载,自明永乐二年(1404年)张敬祖从山西迁移到武强县大王庄村后,到张德邻、张贵、张成、张?、张光溥、张旦、张准、张大端、张鸿翮、张师寅这一代期间无人发迹,从11代后不仅人丁兴旺,而且涌现出众多的朝廷命官,成为远近闻名的名门望族。
        据统计,从第十一代的清朝初年起到清末的260多年里,大王庄张氏家族蔓延到县内堤南村、张法台、五祖寺等10多个村庄及深州、饶阳、肃宁的一些村庄。在以大王庄为中心的武强县张氏家族中,先后有84人在史志书中有所记载,或为官,或为将,民间因其家族中出的官多而素有“张半朝”之称。
        大王庄张氏十一代张师寅有三子??张铎、张镇、张锡。这三支好似三棵枝叶繁茂的大树,在官场中多年多代一直官运亨通。尤其是在康熙、乾隆年间,张氏家族代代都有“太学生”、“岁贡生”、“府痒生”、“荫生”等。自此,张氏家族名闻乡里。仅大王庄、北堤南村、张法台等三个村庄的张府就有40多人在朝廷或直隶、河南、山东、山西、江苏、浙江、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、四川等13个省为官,足迹遍布半个中国。其中张星耀、张星辉、张星法、张模、张?、张?、张懋、张彦列等祖孙9人,都是五品以上的官员。仅十二世张镇府,就有14人被诰封为“中宪大夫”、“奉直大夫”、“通奉大夫”、“资政大夫”、“怀远将军”、“文林郎”、“修职郎”等。
        在张氏望族中,官位最高的是两朝重臣位居二品的张渠(1686??1740年),其为张星辉第七子,自幼勤奋好学,25岁中康熙辛卯科(1711年)副榜。历任太常寺博士、兴平仓、大通桥“两仓”钦差、刑部江南司郎中、广东惠州府知府、广东按察使司按察使、广东布政使司布政使、江苏布政使司布政使和湖南巡抚、江苏巡抚暂署两江总督、湖北巡抚兼理两湖总督印务、乡试主考官、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等职。雍正十三年(1735年),诰封“通奉大夫”。乾隆二十六(1761年),也就是在张渠死后的21年,乾隆帝“南巡”时,还听到了有关他忠君爱民的故事,又追封他为“资政大夫”。乾隆二年(1737年)九月十二日,乾隆帝召见,蒙赐《乐善堂集》书籍等物件。乾隆三年(1738年)二月三十日,升任湖南巡抚。当时,湖南官商勾结,牟取暴利,官币厂竟无铜可铸。张渠到任伊始,就上奏朝廷“楚省钱昂,办铜甚艰”,受帝命,铲除官商,惩治不法商人,极力整顿生铜产销市场,得到清廷和百姓的肯定。乾隆四年(1939年)二月初二,晋见乾隆帝,御赐“福”字墨刻、《喜雨赋》书籍等物件,调任江苏巡抚,暂署两江总督。上任不久,就上书乾隆帝,题参雍帝乳母的生子、苏州织造兼管浒墅关海保,在苏州、扬州一带贪黩狂妄,暴敛横征,姬妾数十,竟在官署蓄养。终将海保革职查办。乾隆五年(1740年)七月初五,调任湖北巡抚。到任第一件事,大智大勇,平定苗族杨香儿、龙四斤等人的掳民劫物之乱,进一步巩固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。不久,又上书朝廷,力陈己见,从根本上治理了多年来湖南盐价高昂、祸国殃民的问题。不久,由于常年废寝忘食,劳累过度,突发病疾,这位年仅54岁的“封疆大吏”,在湖北省府衙内病逝。他曾多次上书,陈己见,进忠言,多被采纳,深得雍、乾两帝器重。后人将其奏本收集、整理成《张中丞奏议20卷》。对其任职和主要政绩,在《清史稿•高宗本纪》中有较为准确地记载。毛泽东点评二十四史,阅读此传时,潇洒挥毫:“毛泽东曾阅读过此传。”
        在大王庄张氏名门望族中,比较显赫一时的除在清乾隆年间任湖北巡抚的张渠(官二品)外,就是罗氏夫人与其子一家被皇封为“一门好善”。康熙二十八年(1689年),大旱,在朝廷鼎力救灾之际,张镇之妻、诰封太恭人的罗氏,率知府张星耀、侯补主事张星辉、御史张星法、侯补行人张星阔捐谷两千石赈恤灾民。直隶巡抚于成龙闻知奏明圣上,奉特旨赐张家“一门好善”的旌匾,并于康熙三十年(1692年)在武强县城十字街之南街建石牌坊以作纪念(石牌坊被毁于20世纪五十年代)。
        在张氏名门望族中还出现过不少在社会上有影响的人和事:
        张星法(1655-1701年),字肃昭,号雁湄。清顺治十二年(1655年)生。少年勤奋好学,博览强识。9岁能写文章,20岁左右补博士弟子员。康熙十四年(1675年)中举,历任行人司行人、监察御史等职。
        康熙二十八年(1689年),张因疏劾山东大吏,后遭贬返里。
        归里后,朝夕奉母。其村南园圃有古柳数十株,颇清荫,张筑室其下。闭门谢客,不参与外事,在家读书写字,作诗填词。康熙三十年(1691年)修武强县志,星法任县志修辑,他悉心体访,务求其实。为修志捐金付梓,呕心沥血。于三十三年(1694年)编纂成《武强县志》一部。
        张星法在家12年,敦行布衣,粗茶淡饭,耿介自持,始终如一。因黄、淮告灾,总宪于襄勤公奉命督河,他素知星法才大可倚,特邀张出山协理。星法以母年高谢绝,其母申明大义,督其赴任。后闻母病危,仓卒乞归,至泰安州知母故,痛不欲生。居母丧时,哀悲至极,又因积劳成疾,不治而陨。享年46岁。
        张星耀(1644-1695年),字紫照,以拔贡教习补中书舍人(中书舍人,官名,明清时于内阁中的中书科,设有中书舍人,其职责仅为缮写文书),历刑户曹郎,出为宁波知府。清康熙二十九年(1690年)宁波大水,仓粟不足以赈,星耀率先捐米八百石赈之。三十二年又逢旱饥,星耀乃贷关税三千金市米平粜,以解民负。绍兴饥民涌至宁波,设粥厂留养。第二年春,发给绍兴民粮种使归。后来,星耀乘舟过绍兴,绍兴民众于岸焚香拜谢者不绝。在宁波任职七年,因思母甚切,乞养归。宁波数万人拥到大府辕门(大府,上级官府之称),号呼愿留知府活百姓。大府慰留,后竟卒于宁波。
        张星辉(1646-1705年),字景昭,性至孝,母病匝月不解带,夜则焚香告天,祈以身代。母故三年,泣不辍。由贡生任兵部主事,奉檄送饥民还山东。朝廷规定,饥民还乡,人均给口粮银三两。星辉又以私财发给每人三斗米,一千钱。同时,对饥民中有将子女卖给豪门的,出钱为其赎回,使随父母归乡井。由武选司迁户部郎中,铨次勾校不稍假借,士悦其公,吏畏其核。
        张模,字宏甫。由诸生考授鸿胪寺属,出为永宁(一为养利)州。此处僻险顽犷,即俗谓圣人走不到的地方。张模到任后,修孔子庙,设义学,礼师儒,兴教化,并于岭路险峻处筑亭置产,以惠客商。同时,对豪民恣横为祸乡里者处之以法。州有防守狼兵,原给官田由其自种自养。后垦荒吏把粮兵所种官田收入垦荒地中,狼兵失业,使得狼兵勾结社会不法之人作乱。张模从别的荒田中划出部分仍由狼兵耕种,兵方安定不乱。张模后任桂林府同知,驻在明江。明江土人五十三寨潜谋作乱。张模侦知,不忍动兵行剿;而是选派雄辩之才到各寨晓以利害,并亲临寨中竭诚开导,情词恺激动人,终使欲乱者解散之。张模却劳疾病重,卒于任上,时年56岁,在弥留之际,他对家人说:“吾虽为诸寨过瘁,幸得活数万人命,复何憾乎!”
        另该提到的是,清代武强乡贤祠中供奉的自后魏、北齐、唐、元、明、清6个朝代中的名宦(当官时政绩显赫、造福乡里、德高望重)13人,其中“张半朝”中就有张镇、张星耀、张星法、张星辉4人。乾隆年间,乾隆还曾赐给张渠府一对高1.83米、腰围2.7米、头围1.85米、腿粗0.5米的一对大石狮,这对石狮以个大和造型独特,勘称武强历代石狮之最。
        贺门高中五进士
        在封建社会里科考获取功名,进士要由殿试张布皇榜,在众多举子中,能跻身进士之位的寥若晨星,武强县历史上获取进士功名的仅有24人,而北代村的贺氏一门,在清代竟出了五个进士,成为武强县与大王庄张氏可以齐名的名门望族。
        北代村贺氏,从明代隆庆年间迁入北代村后的300多年里,曾出现了有功名的人员达80人之众,虽然不及大王庄张氏所出的官员人数多,但从功名的显赫上来说却高于张氏。贺氏所出的五名进士,占武强县历史上全部进士的五分之一还多,而且在历史上各有成就:一、贺尔昌,字子言,清同治(1862年)进士,翰林院编修,同州府知府,署潼商道;二、贺锡璋,字卿符,道光(1826年)进士,大名府教授;三、贺云举,字慎舟,嘉庆二十四年(1819年)进士,江宁府督粮同知;四、贺涛,光绪十二年(1886年)进士,刑部江苏司主事;五、贺沅,光绪十二年(1886年)进士,庶吉士,福建上杭知县。
        在贺氏家族中的名人轶事中有:乾隆二十四年(1759年)的举人贺仁声,嘉庆元年曾参加朝廷举办的千叟宴,赐寿杖荷包。贺氏五进士中,政绩彪柄史册最为突出的有贺云举和贺沅。
        贺云举,在阜宁任知县时,逢灾年民饥,乃捐资增加赈济。有豪民聚徒数百,强求赈己。云举即密言于制军,合兵擒治之,一县称善。高淳任上时,东西两坝有恶民为害商旅,且党徒甚多,前任县令不敢制。云举到任后对此则痛惩之,路人感悦。原县宅传有怪异,前任县令惧而不居,云举命人打扫干净,盛仪仗鸣镳(镳,biāo,马具。鸣镳,应为骑马)而入,怪亦竟绝。在靖江任上时,淮北大饥,流民到靖江者每日有千百人。云举计口给钱,并在高燥地方予安置,派医生巡回为民诊病。灾民到靖江如归庐舍。上级官府将云举之法下达其他州县,使学之。云举长于听断判案,其他州县有一时断不了的案子,往往令云举去审判定案。云举以老离官返乡时,行装惟有图书数万卷。
        贺沅,自幼受到家庭的熏染,勤奋好学,博览群书。贺沅在上杭任职期间,尊老敬贤,细察民情。胜运里新官山赖为先老人,年101岁,每逢进城,他均亲自谒见,调查乡情。回龙林远升,人寿百岁,五世同堂,于光绪年间,建“升平人瑞”坊于乡。贺沅题联云:“五代衍箕裘,祖还有祖;百龄绵寿算,孙复生孙”。
        贺沅办案,慎重严肃。大孤滩一商船遭劫,杀死二人,头颅高挂于船桅之上。不到10日贺遂侦破此案,并抓捕贼首陈光老正法。光绪二十年(1894年)十一月初三,白砂乡袁叙卿之妻、儿子、儿媳(怀孕)及两幼孙被人杀死,形成“五尸六命案”。案发后,贺沅亲临现场查勘。发现死者家居人烟稠密的大村之中,且同族聚集而居,前门紧闭,唯巷门可进出,而巷门又必经邻居门户。据此,他马上召集邻居16岁以上者到案候审。袁林中之弟袁海中年末成丁,也随从前往观看,他一见死者鲜血淋漓,吓着惊喊:“某姆,某嫂,与我无关,杀你们的是某某”,并指陈其状。经从旁审获悉,叙卿买公田建房,本族人认为不利祖祠风水,迫令拆除,叙卿不从。袁林中等利用叙卿前段与张族斗殴之事,杀其家人,并企图焚屋,将罪降于张族头上。贺沅详推细查,分析案情,将袁林中等抓获归案。解省后,林中反供,省派人多次密查,情况属实,坚持原判,将首犯袁林中斩首示众。
    贺沅一生最恨赌博。他在上杭任职10年中,城内严禁赌博,四乡赌徒闻之畏惧而不敢聚赌。按惯例,上杭城每10年迎城隍出巡,设赌场,唱大戏,谓之“大当年”。某岁神期,赌徒托城中巨绅请求开禁,亦未获允。
        光绪十九年(1893年),永定县发生水灾,省命近三县知县前往会勘。贺沅到永定县坎市乡后,看到满街设赌,即令公差前去禁止。赌者不服,说此地属永定县,不需上杭知县来管。贺沅当即义正辞严地说:“我虽是上杭知县,今日来此办永定之事,有责管。如谁敢顽抗,即拿治罪。”赌者只得作罢。此事颇得永定乡民好评。
        贺沅十分注重教育。其闻上杭自光绪十一年(1885年)陈其浚中举后,历经四科无人中举,甚虑。旋即筹办“翠英书院”,并亲自为书院题匾,聘请知识渊博的人到书院任教,自己也经常亲临书院讲课,使上杭人才脱颖而出。光绪二十年(1894年),陈奎以出众的成绩中解元。二十三年(1897年)丘福又中举。自此,中举者连年不断。贺沅在断案、禁赌、办学等方面的政绩卓著。为纪念他,“翠英书院”设立贺公讲堂,上杭城内筑有贺公祠。
        中国机械部队之父张权将军
        (国民党爱国名将张权)
        崇文重教的武强县,清末民初曾出了一个留学日本深造,回国后以聪明才智为我国军队建设建功立业的将军,他就是为祖国解放事业血洒上海滩的张权。
        张权,原名张寿棼,字栩东,乳名强学,1899年9月13日出生在武强县现在的豆村乡东张庄村。其祖父是地地道道的农民,父亲也务农,后来经商,6岁入本村私塾,读书4年,继而考入县立高等小学和深州第一中学。15岁考入河北省立第七中学。青少年时代的张权,目睹帝国主义入侵,祖国被列强瓜分,又看到军阀专制卖国,连年混战,国家内忧外患,危机四伏,因此立下了投笔从戎,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。民国6年(1917年),考入清河陆军第一预备学校,因成绩优异,被送往保定军官学校,为第八期学员。毕业后,被保送到日本士官学校留学,属第十三期学员,攻读炮科。
        民国11年(1922年)毕业回国,初在陆军6师12旅23团为见习军官,后历任上尉连长,苏、皖、赣巡阅使少校参谋,浙、闽、苏、皖、赣联军总司令部训练处中校科员,上校科长,国民革命军浙东警备师上校参谋处长,6军19师少将副师长、师长,陈调元部57师参谋长,第一战区战地警备副司令,河南省游击司令兼代理保安司令,战车防御炮教导总队中将总队长等职。
        张权在孙传芳部期间,上书孙传芳,望其护国救民。不料,激怒孙传芳,被解职。张权参加国民革命军后,于民国15年(1926年)5月,任浙东警备师上校参谋处长。7月,任6军19师少将副师长。9月,参加北伐战争,19师由鄂南进江西,屯驻九江。当时,19与17两师担任中间突破,进攻乐化。11月3日佛晓,张权率部发起猛烈进攻,敌军全力阻击,19师官兵伤亡较大,56团团长阵亡,军部命张权兼任团长。张权率全体官兵艰苦奋战,终于击溃敌军,取得胜利。到民国16年(1927年)初,攻占江西全境,进入皖南,占领芜湖等地。3月,向南京出击,56团奉命担任牛头山正面主攻。南京直鲁联军招架不住,调派一批白俄士兵参战。56团在张权英勇机智地指挥下,苦战三昼夜,打败敌军,占领了牛头山,为攻打雨花台、攻克南京创造了有利条件。
        民国16年(1927年)5月,张权率部开赴武汉,击败川军,晋升为19师师长。这时18师副师长周保中(中共党员)被国民党通缉,在紧急关头,周到张权处避难。张权真诚地对周说:“不能坚持了,你还是离开吧”。张权随即取出钱,交给周保中,送别了挚友。
    第六军被蒋介石搞垮后,张权遂投安徽陈调元,为57师参谋长,暗中为革命工作。民国18年(1929年)10月,开始和日本士官学校同学綦书田(中共党员,受党的委派打入陈调元部,充任46师中校团副。后晋升为团长)保持密切联系。张搞了不少军事情报,由綦转交给红军。21年(1932年)红军徐向前部向陈调元部发动大规模进攻,46师被困,陈命张权率部增援,张权故意不执行增援命令,拖延时间,使46师弹尽粮绝,狼狈逃窜。此时恰逢46师师长范绩熙不在部队,綦书田乘机动员该师5个旅长和10个团长向红军投诚。
        抗日战争爆发后,日本军队节节进逼,第一战区司令程潜在撤退中,任命张权为河南游击司令兼代理保安司令,命其率部退驻农村。张权利用这一职务,坚持在河南境内进行抗日游击战,在与日军大小数十次战斗中,勇敢顽强,不断报捷。
        当时国民党无正规反装甲部队,很难对付猖狂的日军装甲兵。张权多次向国民党作战指挥部建议成立反装甲独立兵种。此建议于民国27年(1938年)5月批准后,张权便开始组建反装甲部队,即战车防御炮部队。他在湘潭首创炮兵51团,这是中国最早的机械化炮兵团。后来,他又以英、美、苏等国赠送给国民党政府的一些火炮和机械化兵器,陆续建立了52-58共7个炮兵团,分布于各战区。同年11月,张权被任命为陆军战车防御炮教导总队队长。张权为战防炮总队的建立做出了重大贡献,堪为中国机械化部队的创始人。
        张权自学外语,阅读外文军事资料,撰写了《战车防御炮操典》、《战车防御炮兵器学》等军事著作。在壁山训练期间,国民党政府派出校阅团到战防炮总队检阅,看到教导总队军纪严明,整训内容扎实,上下关系融洽,军事技术精湛,便向蒋介石及军训部长白崇喜做了汇报。事后,蒋介石亲自召见张权,当面嘉奖,奖其晋升为中将并发给一笔奖金。
        民国30年(1941年)春,张权在重庆时,周恩来通过张治中将军介绍王亚文(地下中共党员)充任张权的上校秘书,张权高兴地说:“恩来介绍的人,欢迎”。此后,周恩来、董必武经常邀请张权到曾家岩50号作客,鼓励他为国家为民族多作贡献。抗日战争时期,凡国民党军队与日军进行的大规模战役,张权的部队几乎无役不与,滇缅路会战中,战防炮总队屡创日军。
        张权热衷于学习马列著作,深信中国革命要取得胜利,非实行马克思主义不可,因而他从同情革命转向献身革命。在重庆时,张权和董必武在一次谈话后说:“救国要靠共产党,做人要做共产党那样的人,抗日要跟共产党走”。他拥护共产党坚持抗战,反对投降的方针,在周恩来和董必武的协助下,他出资兴办进步刊物《生力》,内容以阐述苏联军事成就为主,同时积极宣传抗日,反对妥协投降。为了取得刊物公开的合法的地位,他亲往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领取登记证,任命王亚文为主编,并亲自为刊物撰稿。此刊对当时国民党上层军官和其他阶层人士产生过一定影响。
        抗日结束,张权曾在南京当面规劝蒋介石停止内战,遭到蒋介石训斥。事后张权对亲友们说:“国事不可为矣!蒋介石媚外窃国反人民,实乃千古罪人!”
        在人民解放军向江南进军时期,张权积极从事与解放事业有关的军事工作。民国37年(1948年)“淮海”战役中,他以中将视察员名义巧妙取得了极为机密的国民党参谋部作战地图,并提供给了人民解放军。在解放军百万雄师渡江前,他又以视察为名,到江防前沿,了解国民党军队沿江布防乃至许多据点设置情况,“视察”到江阴要塞区后,很快摸清了该区各种火炮位置和兵力部署情况。返沪后,以三昼夜时间绘制出《敌人沿江一线兵力、工事布防图》,通过地下党迅速送到解放军前敌指挥部。
        民国38年(1949年),中共中央上海局任命张权为上海起义军总司令。4月23日,解放军解放南京,蒋介石到上海坐镇。张权获悉后,就单线联系了一艘军舰,秘密地沉在吴淞口,以封住蒋介石的海上退路,并打算亲自率领精兵,配合解放军活捉蒋介石。张权为上海解放积极策划起义。经他艰苦努力工作,驻扎在西体育会路的51团,届时向蕴藻浜、张华浜打出去,迎接解放军入城;驻扎在浦东杨舍营的王挽危师响应起义;驻扎在交大的刘丙?军长答应配合起义;驻扎在浦东的青年军230师师长方懋楷投诚起义;还有21军王克俊军长、吴淞炮台的邵伯昌司令等率部起义。同时,张权等人制定了协同解放军解放上海的作战计划,起义时间地下党定为5月16日上午10时。
        为使起义计划顺利实施,张权亲自到虬江码头视察,布置防务。同时,对上海城外围的军事情况作了侦察,两次到吴淞要塞区,掌握了炮位、军事结构、各炮口径和型号。还到上海郊区的大场、罗店、宝山月浦、闵行、徐家汇、真如、南翔等地侦察军情,为解放军提供很有价值的情报。
        5月15日,王亚文与张权在约定地点外滩公园见面。张权要到关键地区吴淞炮台再一次视察,布置配合大军卡住吴淞口的行动。当时蒋介石仍在进行反扑,红色警备车到处奔驶搜捕共产党人和所谓“嫌疑分子”,整个上海陷于一片混乱之中。王亚文等人劝他不要去,但张权却斩钉截铁地说:“打仗要掌握关键,不入虎穴焉得虎子。”于是毅然前往。是日,因叛徒张贤出卖,张权于下午5点钟由吴淞口返家,到达麦加里弄堂口时,不幸被便衣特务逮捕。
        张权被捕后,在7天内刑讯逼供5次,受尽酷刑。但他正义凛然,坚贞不屈,对地下党的活动只字不露,共产党员的名字一个不讲,他铿锵有力地回答:“好汉做事好汉当,身可辱而志不可侮,要杀就杀吧!”张权对关押在一起的泰然轩说:“文天祥在狱中写了《正气歌》,史书上记载着历代不畏强暴,不怕牺牲的人物,‘鼎镬甘如饴,求之不得’的精神给后人以极大教益。
        ……,我们现在虽无纸笔,无法表达自己的心声,只要我们活着,就要跟共产党走。”气得蒋介石一挥手:“马上处决!”
        5月21日下午6时,国民党为遮人耳目,在上海全城戒严,以银元贩子的罪名将张权杀害于南京路西藏路口。张权将军视死如归,军警叫其跪下坚立不跪,他向监刑官轻蔑地说:“待我向民众演说而后死!”“不许讲话!”监刑官怕张权讲话引起大乱,忙让刽子手开枪,结果张权只来得及喊了一句:“中华民族解放万岁”就被杀害了,终年49岁。
    当时出卖上海这次起义的叛判张贤,在上海解放后尽管多方潜逃和改换姓名,仍逃不脱历史的惩罚,1957年1月,在张权将军牺牲8年以后,张贤被革命群众检举归案,被人民法院判处死刑。
        烈士的鲜血不会白流,就在张权将军壮烈牺牲的第四天,即1949年5月25日,人民解放军浩浩荡荡地开进了上海市区。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完整地回到了人民的怀抱,烈士梦寐以求的理想成了现实。1949年7月30日,中共上海市委和市人民政府追认张权为革命烈士。8月24日下午1时在万安殡仪馆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。其灵柩葬于虹桥公墓,后又移葬上海市烈士陵园,并在墓前立了“张权烈士之墓”的墓碑。1995年1月,又移葬上海龙华烈士陵园。其妻李俊卿于1987年病逝,5个子女有三人留在大陆工作,一子一女在台湾。
    壮勇将军于昌麟
        在武强历史上,曾出过一个为国捐躯的壮勇将军
        --于昌麟。
        于昌麟系武强县肖庄人,字澄秋,因英勇善战,由行伍升为安徽抚标千总。咸丰四年,从攻卢州有功赏蓝翎。咸丰五年,升潜山营守备,赏换花翎,迁亳州营都司。跟从主帅攻打卢州,把小东门先以攻克,使大军进城,以此军功又由游击升用赏给奋勇巴图鲁。咸丰六年,补两江督标右营游击,从攻巢县又胜利攻克,由此,咸丰七年补任山西宁武关参将。当时,山西境内设有总兵(二品)2人,副将(从二品)3人,参将(正三品)9人,游击(正三品)8人,都司(清初正三品,康熙34年降为五品)29人,千总(正六品)51人,把总(七品)102人。宁武关作为山西的军事重地,战事较多,于昌麟以参将衔镇守。咸丰八年,于昌麟以擅用蒋??捐钱二千?给勇粮,巡抚翁同书奏劾,于昌麟被罢职。咸丰九年(1859年),西捻军攻入陕西、晋南,在击退捻军中于昌麟立功奏复原官。十一月,于昌麟奉命前解定远之围,夜潜敌阵,毁敌数十营,固此被赏加总兵官衔,是时,捻军已于城外扎三营,与城呈犄角之势。主帅以定远为必争之地,在军中找人带军队到城下去断城内外敌人的交通道路,无人敢应,于昌麟毛遂自荐愿往,于昌麟一夜之内攻入城下为营。却不料捻军人多势众,内外夹击,后在定远城下被捻军生擒,坚贞不屈,骂不绝口,被烧开的沸油灌其口而立死。
        于昌麟死后,咸丰帝赠其提督,赏骑都尉兼一云骑尉世职,国史馆立传,谥壮勇,追封官为一品,其不仅仅以此壮勇闻名,而且在历史上是武强县官衔最高的官员。民间传说,于昌麟在世时与清北洋大臣李鸿章关系甚密,李鸿章是于昌麟的干儿子。《深州风土记》中还记载:“昌麟之弟昌庆,安徽抚标把总,累迁守备,同治元年(1862年)战死在蒙城”。
        于昌麟作为护国功臣,据说咸丰皇帝还对其家人进行过旌表。于昌麟的女儿出嫁郭家院村后,丧夫守节,咸丰帝对守贞节的“郭门于氏”赐圣旨旌表,匾额“志秉清孀”。至20世纪“文化大革命”时,该匾与圣旨尚存。郭门于氏的后代郭秀珍、郭梅格怕引火烧身而将“圣旨”和旌匾销毁于家中。
        文武全才娄毓英
        在武强历史上,曾出过不少具有文韬武略的官吏,其中娄毓英就是其中一员。
        娄毓英,乾隆三十六年(1772年)武举,入官湖南运粮千总,在川楚兵事中立功。当时,其守襄阳有方,贼一直攻打不下,总督毕沅激给予奖赏。后带军积劳成疾,嘉庆三年(1799年)告归回乡,不久即病逝。
        娄毓英,家系武强老县城街关人,可能受年画之乡影响,很有文才,在带兵打仗之余,经常吟诗作画,《深州风土记》中记载说:“毓英,工翰墨,有吊战场诗一卷存世。
    节义当先葛灿然
        明崇祯年间,武强人葛灿然曾以其“节义”而风传一时。
        葛灿然,在真定府罗副将手下当校卒。罗副将谎称新河有贼乱,带兵前去征剿。到新河后,抢掠当地子女无数。回真定后,罗副将赏给灿然一妇人和一女子。灿然以义为重,对二女不但不侵犯霸占,而且携回老家武强,让二女和母亲同吃同住。后战事平定后,灿然按照二人提供的线索,帮助她们寻找到家人,使二女被家人迎归回家。当时,世人对葛灿然称赞不已,说是其积了阴德;而趁战乱胡作非为的罗副将,后惨死在李自成的义军之中。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